电力电缆敷设、测试与维护的关键要点
一、电缆敷设方法的多样性
电力电缆的敷设方法多样,主要包括三大类:
人工敷设:依赖人力协作,通过统一指挥,按规定路径逐步铺设电缆。此方法适用于小型工程或特殊环境。
机械化敷设:利用滚轮、牵引器、输送机等机械设备,通过同步电源控制,实现高效、安全的电缆敷设。此方法适合长距离、大批量电缆铺设。
人工与机械结合:针对现场复杂环境,如多弯道、施工难度大等情况,结合人工灵活性和机械效率,共同完成作业。
二、控制二次回路接线的严格要求
控制二次回路的接线需严格遵守以下要求:
严格按图施工,确保接线准确无误。
导线电气连接牢固可靠,无松动现象。
盘柜内导线无接头,芯线完好无损。
电缆芯线端部清晰标注回路编号,字迹清晰持久。
配线整齐美观,绝缘层完好无损。
每个接线端子每侧接线宜为一根,最多不超过两根。
三、电缆排管的规范设计
电缆排管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:
排管顶部至地面距离根据用途不同有所差异,一般不低于0.2m至0.7m。
变更方向及分支处设置井坑,长距离排管超过30m时也需增设井坑。
井坑深度不小于0.8m,人孔直径不小于规定尺寸。
排管应具备排水坡度,一般为0.5%至1%,以防止积水。
四、电缆连接点的电阻要求
电缆导体连接点的电阻应小而稳定,具体要求为:
新安装的终端头和中间头,连接点电阻与相同长度、截面的导体之比不大于1。
运行中的终端头和中间头,该比值不应超过1.2。
五、电缆接头与中间头的设计原则
电缆接头和中间头的设计应兼顾以下方面:
耐压强度高,确保导体连接良好。
机械强度大,介质损失小,提高运行效率。
结构简单,便于安装与维护,密封性强,防止外部环境影响。
六、电缆故障的分类与处理
电缆故障分为接地、短路、断线、闪络性及混合型等多种。处理单相接地故障时,若损伤局部且环境干燥,可采用局部修理方法,加强绝缘并密封。
七、电缆敷设前的试验与检查
电力电缆在敷设前需进行以下试验和检查:
确认电缆型号、规格及长度符合设计要求。
检查电缆是否受损,利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,确保阻值符合标准(低压不低于10MΩ,高压不低于400MΩ)。
八、主厂房内电缆敷设的注意事项
在主厂房内敷设电缆时,需注意:
控制电缆宜架空敷设至集控室。
6KV电缆宜采用隧道或排管敷设,地下水位高时可考虑架空。
380V电缆根据两端设备位置选择隧道、沟或排管敷设,必要时部分架空。
九、电缆屏蔽层的作用与材料
电力电缆的内、外屏蔽层分别位于导体表面和绝缘层外,采用金属化纸或半导体纸带等材料制成。其作用包括:
内屏蔽层:改善导体表面电场分布,减少电场强度。
外屏蔽层:增强绝缘层与金属护套的接触,提高整体电气性能。


